中文

English

尊龙凯时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实验方法与经验总结

发布时间:2025-03-16   信息来源:古健姬

尊龙凯时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是一项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疗领域的技术,旨在研究基因表达调控、蛋白质相互作用及信号通路的功能。自1990年问世以来,这项技术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1993年首次获得萤光素酶专利,1996年推出了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随后该系统在生物医药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系统通常采用两种不同来源的荧光素酶,北美萤火虫(Photinus pyralis)和来自海洋腔肠动物海肾(Renilla reniformis)的荧光素酶应用尤其普遍。前者能够编码550个氨基酸的荧光素酶蛋白,是62kDa的单体酶,无需后修饰即可具备检测活性。后者同样为单亚基特异活性蛋白,分子量为36kDa,完成转录翻译后即可立即发挥催化活性。

尊龙凯时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实验方法与经验总结

实验原理利用荧光素酶与底物结合所产生的化学发光反应,通过构建包含感兴趣基因转录调控元件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转染细胞并进行刺激处理后裂解细胞,测定荧光素酶活性。通过荧光值的高低,判断不同刺激条件对调控元件的影响。Renilla荧光素酶作为内参,能够有效消除不同实验组间细胞生长、数目及转染效率的干扰,使得实验结果更为可靠。萤火虫荧光素酶在ATP、Mg²+和O₂共同参与下催化荧光素的氧化,主要发出波长在540~600nm的黄绿色光,而海肾荧光素酶则在O₂参与下催化腔肠素氧化,主要发出波长在460~540nm的蓝色光。

尊龙凯时目前常用的荧光素酶载体包括以pMIR-REPORT和pGL3系列为主的F-Luc(萤火虫荧光素酶)载体以及以pRL系列为主的R-Luc(海肾荧光素酶)载体。实验步骤涉及报告基因质粒的构建、转染细胞、对细胞进行处理、细胞裂解及荧光值的测定,最后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在应用场景中,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可以用于研究miRNA与靶基因的相互作用、转录因子与启动子的互作、启动子活性以及启动子SNP的分析、细胞信号通路的激活和传导及药物筛选等。比如,构建靶基因3'UTR序列并与miRNA模拟物共转染,检测发光值判断miRNA与靶基因的相互作用。一起,转录因子与启动子的互作可以通过将启动子片段构建到载体中,与海肾质粒共转染,再根据发光值变化分析转录因子对启动子的调控作用。

实验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对于荧光值过高的问题,应避免超出仪器检测范围,通过减少质粒转染量或细胞处理方式来降低;若实验结果不稳定,可确保细胞状态良好,优化转染条件,以及定期校准移液器;而在荧光素酶作为报告基因的优势方面,其灵敏度相比于GFP提高了10-100倍,覆盖更广的动态范围,且在活体实验中具有更优的荧光穿透性。

尊龙凯时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服务,详情请咨询我们的销售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