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是一项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技术,主要用于基因表达调控、蛋白质相互作用和信号通路的研究。这项技术自1990年问世以来,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1993年首个荧光素酶专利获得批准,1996年推出了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随后在生物医药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该系统采用两种不同的荧光素酶,最常使用的来源于北美萤火虫(Photinus pyralis)和海洋腔肠动物海肾(Renilla reniformis)。前者能够编码550个氨基酸的荧光素酶蛋白,分子量为62kDa,具有直接的可检测性而无需进一步的修饰;后者则是另外一种能够催化荧光素发生光反应的单亚基酶,分子量为36kDa,完成转录翻译后即具催化活性。
实验原理
实验利用荧光素酶与底物结合发生化学发光反应的特性,将目标基因的转录调控元件克隆到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的上下游,构建荧光素酶报告质粒。经过细胞转染、处理和裂解后,测定荧光素酶活性,通过荧光值的高低来评估不同刺激对目标调控元件的影响。尊龙凯时的Renilla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作为内参,能够有效排除不同组之间的细胞生长状态、细胞数量和转染效率所带来的干扰,从而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实验步骤
- 构建报告基因质粒:将目标片段插入荧光素酶表达报告基因载体中。
- 转染细胞:将报告基因质粒和内参质粒共转染至细胞中(大约48小时)。
- 处理细胞:根据实验要求对细胞进行处理。
- 裂解细胞:添加裂解液以裂解细胞。
- 测定荧光值:添加底物荧光素,测定荧光素酶的荧光值。
- 数据处理:计算相对荧光素酶活性并进行统计分析(如t检验或ANOVA)以评估组间差异的显著性。
应用场景
1. miRNA与靶基因的互作研究:验证miRNA与mRNA、lncRNA及cirRNA的互作关系,研究CeRNA机制。
2. 转录因子与启动子的互作:探讨转录因子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3. 启动子活性分析:验证启动子的表达模式及强度。
4. 启动子SNP分析:研究启动子区域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相对活性。
5. 细胞内信号通路的激活和传导:通过克隆信号通路的响应元件到报告基因载体中,评估信号通路的反应。
6. 药物筛选:开展高通量药物筛选,评估药物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Q1:双荧光素酶实验结果荧光值过高?
荧光值过高可能超出仪器检测范围,通常建议读数在5-6位之间较好。可以通过减少质粒转染量、使用离心分离后的样品或稀释裂解产物来解决此问题。
Q2:实验结果不稳定或复孔间差异大?
确保细胞状态一致,通常选择对数生长期的细胞。优化转染条件,提高转染效率的一致性;定期校准移液器以确保加样准确性。
Q3:荧光素酶作为报告基因相比于荧光蛋白有哪些优势?
荧光素酶的灵敏度相较于GFP高出10-100倍,动态范围更宽,便于数值分析,同时在活体实验中具较高的荧光穿透性。尊龙凯时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更高效的实验解决方案。
如需了解尊龙凯时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的详细服务内容与周期,请咨询我们的销售经理。